B体育

初步预计“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年度投产规模约500-600万千瓦
发布时间:2021-04-07 10:31:22   点击: 6690次  

“十三五”期间发展滞后的抽水蓄能(以下简称“抽蓄”)电站,未来五年将开启加速模式。根据“十四五”规划部署,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抽蓄作为电力系统中稀缺的调节资源,不仅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更能增强电力系统的平衡调节能力。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未来抽蓄电站发展需求将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投产规模将大幅提升。

抽蓄装机占比偏低,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偏弱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在25个省区开展抽蓄电站选点规划或选点规划调整,已建、在建及规划批复抽蓄电站装机合计约1.3亿千瓦。

不过,对比我国电源总装机,目前抽蓄电站装机占比明显偏低。截至去年底,我国抽蓄电站在建装机5373万千瓦,投运装机为3149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1.43%,预计2025年仅能达到3%左右。此外,从2019年全球数据分析看,我国抽蓄和气电装机容量占比均低于美、日、法、德等国,电力系统整体调节能力偏弱。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构建高效智能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无法一蹴而就,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电力系统灵活性亟待提升的背景下,抽蓄不仅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且是增强电力系统应对事故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且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最明显的规模化储能手段。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规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声安表示,未来5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并逐步走向存量替代。2030年前后至2035年前,可再生能源有望基本满足能源消费增量。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持续发展面临大规模开发、高比例消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挑战,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支撑措施的抽蓄电站将因此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开发进度滞后于系统需求,抽蓄后发优势明显

参与“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编制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基于在建抽蓄电站工程的施工进度,初步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度投产规模约500-600万千瓦,预计五年内抽蓄电站新开工规模在3000-4000万千瓦。

记者获悉,目前我国有2亿千瓦以上的抽蓄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根据抽蓄电站的需求分析,综合考虑规划站点资源情况与相关影响因素,预计到2035年,抽蓄需求规模约为1.4-1.6亿千瓦。因此,总体上看,抽蓄电站开发规模和建设进度相对电力系统需求有所滞后。

郑声安表示,按照国家能源局对抽蓄中长期规划的相关安排和要求,近期各省对抽蓄站点资源进行了初步摸底。初步统计显示,站点资源总量超过5亿千瓦,其中国网区域范围内超过4亿千瓦。“考虑到部分抽蓄项目受生态红线影响,实际已开发资源大概在3500万千瓦左右。”

在水规总院总工程师彭才德看来,虽然抽蓄发展总体滞后于电力系统需求,但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据他介绍,第一批建设的广州、十三陵、天荒坪等大型抽蓄电站采用了高水头、高转速、大容量可逆式机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去年投运的仙居抽蓄电站单机容量375兆瓦,为已建抽蓄电站最大单机容量;目前在建的阳江抽蓄电站单机容量400兆瓦,投产后将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单机容量蓄能机组。

“早期的抽蓄电站机组依靠国外厂家供应,自2004年宝泉等抽蓄电站机组通过统一招标和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机组研发和设计技术后,我国抽蓄机组设备国产化进程加快。”彭才德说,“目前,国内厂家在600米水头段及以下大容量、高转速抽蓄机组自主研制上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推进多规合一,按需求和资源条件合理布局

业内人士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抽蓄发展的“关键期”,加快抽蓄电站开发建设速度,更需要推进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根据需求和资源条件,做好合理布局。

郑声安认为,“十四五”抽蓄发展重点任务主要有三个: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编制全国抽蓄电站中长期规划。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选点;大力推动在建抽蓄电站按期投产,加快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蓄电站开工,加快被纳入中长期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研究利用废弃矿坑,因地制宜试点推进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蓄电站示范。

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90%的在建抽蓄电站由电网公司独资或控股投资建设。但近年来,非电网企业也在积极介入项目开发和前期工作。为实现合理投资回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完善抽蓄电站价格形成与成本疏导机制。例如,国网近日明确表示,社会资本可参与抽蓄投资、建设和运营,合作模式可一厂一议。

对于抽蓄短中期发展,国网黑龙江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永莱近日建议,结合碳减排目标,扩大抽蓄电站建设和装机规模目标,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可控性。他透露,黑龙江“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达50%左右,亟需加快电网调峰能力建设,需加快布局、推进在地理条件适宜的尚志、爱辉、依兰和前进地区建设抽蓄电站。

(转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来源:中国能源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