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慎独则心安》。“慎独则心安”,这句话出自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诫子书》,讲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做到言行举止不逾矩、不越轨,内心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接下来,关于“慎独则心安”与大家讨论三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要慎独?
因为越是隐蔽处、细微处越能见修养。我们先做个测试题:“在午夜无人的街上,你会闯红灯吗?你认为闯红灯是违规的吗?”我听到了不同的回答:有人觉得不违规,因为路上无人,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有人觉得违规,因为“红灯停、绿灯行”是规定,无论何时,都不应该闯红灯。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有了答案。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无论是深夜还是白天,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规则就是规则,理应被遵守。 一名年轻干部,在组织的机制约束、监督环境下,一般都能做到遵纪守法、恪尽职守。但在“八小时以外”“独处一室”“寂静无人”时,能不能做到自重自爱、独善其身?以为没人看见、事情微小,放松了“慎独”修养,于是放纵自己、放弃自律。 但是大家要知道,思想的防线一旦有缺口,杂念就会疯狂滋长,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坏事”,“接二连三”便会“顺理成章”。没有慎独,一步之遥就是万丈深渊,一念之差便会追悔莫及。
问题2:为什么慎独让人心安?
因为畏法度者最快活、守王法梦里无惊!大家都知道杀人犯,那杀人犯有没有道德良知?我相信是有的,因为他知道杀人是犯罪,知道抢劫放火是犯罪,也非常害怕犯罪事情被揭露出来,更害怕被抓。 因此,只要街上一响警笛声,正常人一听“是不是哪里出事了?”但杀人犯的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来抓我,得赶紧跑!”所以,为什么那么多逃犯被抓后,总会说“哎呀,我今晚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心难安! 美国的一个反腐败机构,曾做过一个长达30年的科学研究。他们选取了一批50岁上下的官员,掌握着他们的劣迹,一半在要害部门,直接抓,放进了监狱;一半在非要害部门,放任不管,实验同时进行,持续观察30年。30年之后,当年那批抓进监狱的官员,只死了一个;那些放任不管的官员,没有一个活过80岁,而且他们晚年的得病病例非常集中:心脑血管、癌症、精神分裂。可想而知,他们因自己的过错,遭受多大的内心折磨!
问题3:如何做到慎独?
关键要做到“心存敬畏、表里如一”。无数落马官员的“塌陷”历程一再证明,原本的“好干部”一步步走上不归路、沦为“阶下囚”,无不是思想上出现“裂缝”,在“月黑风高无人见”的自欺欺人中乱了心智,也在一次次“就干这一次”的侥幸心理中失去自我。 这其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步入后尘,年轻“有为”变成了年轻“妄为”:苏州吴江94年交警陈某上岗仅1年就贪腐公款近100万元;某地财政票据管理中心92年的沈某某3个月套取贪污财政资金4000多万;安徽滁州“95后”干部张某通过伪造收款事实侵吞公款近7000万元,案例触目惊心、数字令人咋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慎独是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做到慎独呢?一方面,要在隐蔽处、细微处心存敬畏,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另一方面,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慎独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自我修养!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我们要时刻秉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处事信条,在强化自律中获取力量,在涵养“慎独”中砥砺品格,以“慎独”之为不负青春韶华、不负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